獨派團體「喜樂島聯盟」日前舉辦大型活動,
主機代管
,宣傳「全民公投反併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民進黨和「喜樂島聯盟」周末一南一北尬場,
產品代銷
,只凸顯了綠營的故步自封。雙方都打著「反併吞」的口號,
產品代銷
,只不過後者多了「正名公投」訴求,
系統建置
,民進黨卻刻意迴避,
粉絲團經營
,而包括蔡總統、賴揆和陳菊都沒有出現在場子上。喊獨卻不敢行動,卻又要爭獨派旗手的地位,這是民進黨的尷尬與困窘。它卡在自己的創黨理想與執政現實之間,進退失據。今年的選舉,在「南韓北柯」熱潮中,暴露了台灣「政黨政治」退潮的難堪。兩年多前,國民黨遭到選民拋棄;今年,則輪到民進黨品嘗同一滋味,選民的熱情消失得和蔡政府的真面目一樣快。原因無他,民進黨的「改革」口號喊得再響,政策買票的支票開得再多,都已掩不住它執政無能的事實。在選前倒數一個月,原決定與喜樂島聯盟切割的民進黨,最後卻又被迫要與它同流,用獨派的老曲調來召喚鐵桿選民支持。這恰恰證明蔡英文走不出陳水扁那套政治騙術。 今年選舉的最大特色,是失去黨產的國民黨,對戰沒有反派角色可以扮演的民進黨,雙方都顯得極不習慣,也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的失能。過去總是大方撒錢的國民黨,首度面對無米之炊,一向高度倚賴組織及派系動員的管道完全失靈。因此,只能任由候選人憑個人魅力造勢,黨中央幾乎插不上手。至於民進黨,則因「完全執政」而失去了它過去最擅長的「反派戰術」;在沒有反對角色可以扮演時,民進黨幾乎忘掉自己是誰,甚至忘情地擺出威權治理的派頭。國民黨的問題,當然是歷史糾葛太多,轉型進化太慢。它雖歷經兩度分裂,卻自恃家大業大而抱殘守缺,終致趕不上時代的前進腳步,失去了召喚人民的力量。民進黨又何嘗不是如此。民進黨曾藉著強有力政治論述和街頭抗爭,撐開了民主的天空。但兩次取得政權後,它卻遲未能意識到自己的執政責任,享受權力卻仍耽溺於無責任的「反對角色」;除了推託責任,也不斷濫用統獨牌、仇恨牌、省籍牌。如果說百年老店的國民黨是一個轉型失敗的政黨,那麼,成立才卅年的民進黨同樣是轉型失敗的案例。兩個失去活力的政黨,成了拖累台灣進步的主要因素。「轉型」這個字眼,多年來幾乎被民進黨據為己有。從「轉型正義」,到「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轉型的定義由民進黨隻手決定,轉型的生殺也由它一手執行。民進黨看出國民黨轉型遲緩的問題,所以要查封對方黨產,幫國民黨「自我反省」;諷刺的是,它卻忘記自己的從政路線也需要轉型調整。它以為只要抱著「反中」明牌,就能證明自己愛台、護台,就足夠自己固盤不愁吃喝;以為只要抱著「反核」明牌,就能證明自己愛鄉、愛土;以為不需要潛心經營建設,台灣就能長久繁榮。在這種蒙昧心態下,促轉會以扮演「東廠」自得,觀塘接收站可以拿來換深澳電廠,環評制度被政府賤賣。事實上,市井小民都看得出民進黨正在向威權倒退,唯有它自己渾然不覺。台灣長期以來有一個很大的迷思,以為政黨輪替的意義就是「換人做做看」。試想,如果台灣只是藍綠兩個政黨輪來輪去,卻不在輪替換手之間提升執政的能力及推動國家進步的決心,那種走馬燈式的輪替只會讓台灣停滯甚至下墜。事實上,從兩千年首度政黨輪替以來,這種藍綠兩黨在「比爛」的情形越來越明顯。國民黨捨不得拋棄過去的奶嘴,也擺脫不了「大老政治」的舊習,吝於世代交替及內部革新。民進黨則更糟,對當年陳水扁的八年貪腐一無反省,不知改善「只會選舉、不會執政」的缺點,而耽溺在「反中」的迷幻中。在全球化競爭中,台灣兩大黨的轉型遲緩而漫長,追趕不上時間與社會的推移,也拖累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