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
鍋蓋
,宜蘭南方澳跨港大橋突然無預警地坍塌崩落,
雷射術後保溼推薦
,行駛其上的油罐車跟著墜落起火,
手工具批發
,橋體掉落撞擊幾艘漁船,
椰子水好處
,造成多名人員傷亡。此一突發事件,
室內照明
,引發社會對於全國橋梁等公共工程安全維運與危橋管理議題的關注,
十萬財庫
,執法單位也正深入調查意外的起因是否與橋面長期超載或定期檢修未落實有關。回顧台灣歷年重大斷橋事件,
新竹短期看護
,如1986年的中興大橋、2000年高屏大橋、2008年后豐大橋,以及今年的南方澳跨港大橋,幾乎每十年就會發生嚴重的斷橋事故。因素包括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發生次數頻繁,加上夏季颱風豪雨多,橋梁結構屢有基礎沖刷風險的惡劣環境挑戰,使得橋梁的設計、施工、使用與維護管理更需周延。 此次發生意外的南方澳跨港大橋,造價新台幣2.5億元,採用1,500餘噸鋼板,是亞洲第一座雙叉式單拱橋,於1998年竣工使用,橋齡僅21年。一般來說,橋梁結構都有加強韌性設計,提升承載安全係數,通常在正常維運下使用年限可以長達40年,為何這麼早期就發生事故?根據專家研判,其一可能是鄰近海邊,鋼索與橋面板的焊接處長期遭受海風鹽害鏽蝕;其二是大卡車未依規定頻繁超載,造成多根鋼索彈性疲乏、拉力失效;其三是大橋隸屬於台灣港務公司管理,排除在交通部橋梁管理系統之外,恐有安檢與維修未確實之嫌。對此,從數位科技運用的觀點來思索,倘若此一大橋能事先導入橋梁智慧物聯網(AIoT)安檢技術,透過各式感測器記錄橋梁相關數據(如鋼索應變、橋柱位移),定期傳送數據至雲端,隨時分析可能潛在的安全問題,如鋼索預力損失、橋柱變位加劇等,早期通知後勤單位採取及時維修對策,或可避免此次斷橋事故發生。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交通基礎建設的重點是發展軌道建設,包括大型鐵道建設以及都市捷運等新建路網,目的是滿足全民移動的生活需求,進一步縮減城鄉差距,規劃立意良善。然而,我國自2018年即步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逾14%),預估最快2026年即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逾20%),新興運輸軌道雖可帶動地方觀光與經濟成長,然人口減少的趨勢可否支持如此龐大的交通工程投資與維運,尤其是這些設施的品質現況及安全監測,攸關民眾安全及經濟發展。而於此同時,我國70至80年代建構的重大交通工程,如中山高速公路、東西橫貫公路與全台公路路網,目前許多大橋的橋齡已高,如中山高圓山橋42年、台北新生高架橋36年等,皆有必要全面盤點與分析其使用安全性,以及時保養和維修,進而保障大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因此,國家基礎建設必須改變傳統推動新建工程的舊思維,以兼具科技與經濟的方式強化老舊工程的使用年限。譬如,廣布智慧感測器與物聯網基礎設施、建立全國橋梁3D數位分析資料庫,隨時掌握所有橋梁的狀況,並預先做好安全改善。另一方面,2020年我國5G服務即將商轉,重要關鍵基礎設施前線人員可運用無人機巡檢空拍4K影像,或運用橋梁機器人輔助檢測,藉此取代用肉眼檢測裂縫、露筋等工作,另可搭配擴增實境(AR)眼鏡將照片傳送至後勤單位以提供5G遠距支援,讓橋樑安檢工作更精確與有效率。未來,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持續推動的同時,建議政府應重新審視既有公共工程監測及維護預算分配的合理性,透過數位科技來防護既有及未來的基礎建設,讓全民在享受新建工程成果帶來的便利之時,亦保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甚至可以將此經驗與解決方案拓展全球市場,展現台灣產業在資訊科技應用上的水準與實力。,